Search

【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2】:讀《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》
 
別人貪婪我恐懼,別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大腦是個狂野的遊戲場2】:讀《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》
 
別人貪婪我恐懼,別人恐懼我貪婪……。就這樣?
 
這遠遠不只是、不必是投資理財類別,這是一本優秀又精細的關於「情緒」的書。
 
或許用股票交易作為這書的背景,確實決定了它可以走得這麼漂亮。不同於我們有能力重新結構化以獲得「對」「錯」「好」「壞」的其他場景,在交易市場上,數字是絕對的,讓一切變得可共量化:你賺錢就不是賠錢,少賺就是虧,+3214厲害於+1318,+3050愚蠢於+5100,-2200好險不是-4030,-2006之於-501根本是地獄。……分明的數字如何再詮釋?遂每一筆都是對你這個人做出評斷,你買/賣了,就只能這樣評價自己。
 
在金錢的渴望之外,這一切更關於人們所做的每個決定,而每個決定都導向一個結果。當結果(損益)到來,比起金錢的增減,最衝擊的是對自我的感覺。
 
《心》在最前面先區隔各種思考盲點,比如捷思法(heuristic,將困難問題快速替換成簡單題目的心理捷徑)、時近效應(偏好最近的經驗為參考依據)、秉賦效應(endowment effect,失去有價值的東西很痛苦,故賦予它更高的價值,例如套牢變存股)……這部分雖瑣碎,但心理學的重點就在於釐清,通過這個過程,我們對「面對問題時瞬間湧上的唯一想法」有了拆解分類的能力。
 
接下來變得重要,關於這些思考偏誤所犯下的錯誤所帶來的情緒。作者認為人無法持續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覺,是以我們不該是去抵抗它、倔強地堅持回應內在狀態。
 
我們常以為自己選擇某個行動,是為了解決問題,但深究地看,會發現其實都在抹除或緩解情緒;能釐清與情緒的關係,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該做的事。
 
然後就是最重點,佔了2/3本書,根本假裝理財書為闡述這概念,即是「正念」(mindfulness)。我對這個譯詞有疑慮,「正念」這字眼未免太均質、單向到近乎宗教性。’Mindfulness’很literal去看,指把所有注意力集中(到當下),mindfulness讓人得以成為自己念頭和感受的旁觀者,做到最好,是要達成認知解離。
 
「想法和感覺常會不受控制的浮現、消失,它們不一定有用、而且不一定反映真實,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和感覺失去mindfulness,就很容易被迷惑」
 
許多年前我曾在《大衛林區談創意》接觸過這個概念,那書原名是「Catching the Big Fish: Meditation, Consciousness, and Creativity」,大衛林區長期投入meditation,這也是一個討論林區作品的重要路徑。我並不喜歡「超覺靜坐」「冥想」之類翻譯,原因同樣是抗拒於那個均質潔白感。總之那本書講的就是深度專注,只不過一直以來,我都把mindfulness, meditation放在對於思考和創作的深化,沒想過用它來反思現實中的情緒波瀾、由此而來的各種挫折、迷惘、失望等自我感覺。
 
《心理學博士的深度交易課》藉著一個極端、尖銳、瞬時性、巨量、滑溜的處境來探索人與情緒的關係,從分秒到月年等各種時間尺度,在那個持續侵蝕、誘惑、羞辱人,使其自我懷疑的環境,置身其中的關於mindfulness練習因此顯得生動又具體。
 
我也希望隨時能有《心靈捕手》中羅賓威廉斯的角色進逼地告訴我'It's Not Your Fault',但並沒有。所以學習「不要被思維所創造的故事給迷惑」,從導致自我憎惡的經驗與認知去抽離開來的技巧,是我覺得很重要的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影評人,作家,著有《離席:為什麼看電影?》《謎樣場景:自我戲劇的迷宮》《尤里西斯的狗》。聯絡方式 [email protected]
View all posts